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我所知,陛下春耕时的劝农仪式,多年来都是由大臣代为完成。”
“陛下规定每日的常朝‘御门’,即要求陛下时常前往奉天门,站在高台之上,亲自接见百姓,倾听他们的声音,体恤民情,以防奸臣蒙蔽圣听。然而,陛下已有近六七载未曾履行这一自定的规矩了。”
“至于奏疏的处理,”
“陛下虽然依旧勤勉,但在很多时候,也让太子参与其中,或者让翰林院的学士在一旁宣读奏疏,等待陛下批复。即便以陛下旺盛的精力,尚且感到力不从心,后世的深宫又该如何应对呢?”
朱元璋脸色微沉。
他对这些话确实无法反驳。
规则就是如此。
奏疏必须每日及时批阅,若拖延不办,就会越积越多,而次日的奏疏也不会减少。若不看奏疏,上朝时必然出现问题,群臣发言却无人回应,这既尴尬又失职。尤其大明是一日三次早朝,他这样的钢铁之躯尚且有些吃力,更别说后代了。
朱标对此深有同感。
他也觉得疲惫不堪。
每日总有处理不完的奏疏,身为储君,他必须替父皇分忧解难,这意味着许多奏疏最终都落到他肩上,他才三十出头,已经倍感辛劳。
然而身为儿子,又是一国储君。
他没有资格诉苦抱怨。
夏白接着说道:“就连陛下本应亲自负责的奏疏处理,都已经显现出些许懈怠与倦意,又怎能让那些依靠高压强权才能勉强维持的治国体系正常运转呢?”
“陛下的一切设想都过于理想化了。”
“从根本上讲,这并不合理。”
“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
“不过是因为陛下光辉耀眼,掌控天下之力太过强大,才掩盖了许多潜藏的危机。即便如此,后代之中,哪怕是当今太子,也难以企及陛下的高度,因为他们还不够强势。”
“纵使陛下为后代布局已毕。”
“他们依旧无法做到。”
“因为陛下对他们要求太严苛了。”
“陛下对天下制度的微调,既有自身考量,也有针对太子境况的适当修正。然而,正如陛下先前所言,太子殿下十分出色,陛下仅凭自己与太子的情形构建制度,起点设得实在太高了。”
“若陛下真欲完善这些制度,就不应将目光抬得过高。”
“而是要着眼于较低之处。”
“至少应当从陛下子嗣中最为平庸的藩王亲王视角出发,去谋划天下制度。”
“这样方能让大明的底线得以最大限度地稳固。”
听到此言,朱元璋狠狠瞪了夏白一眼。
他这些儿子里,最愚钝的便是周王。
笨得像个猪。
要是将来继承大统的是像周王这般愚钝之人,即便给他留下再完善的制度也毫无意义。
朱元璋冷冷说道:“我对朱家子孙并无过多奢望,也没指望他们有何大作为。我只希望他们能依照我的想法,将我交办之事踏踏实实地完成。”
“你啰嗦这么多,不就是在说我目光短浅,不如你看得长远吗?”
“可你对天下又了解多少?”
“听了几句闲话,略知皮毛,便在这儿高谈阔论,你以为我会轻信你一面之辞?这天下是我亲手打下的,我比任何人都珍视它,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
“我从未觉得有何不当。”
“我只看见,在我的治理之下,我所建立的大明朝正走向繁荣兴盛,我的天下日益稳固。是我,让百姓得以安宁;是我,让他们有地耕种、有屋安居;也是我,给天下带来持久太平。”
“我没有错。”
“也绝不会错!”
------------
朱元璋的语气极为坚定。
他承认夏白提到的部分确实有道理。
但他绝不可能因此放弃自己精心构建的治国体系。
况且,夏白又能懂什么呢?
他已经明白了一些情况,自然会有所防范。
夏白心中信念,如磐石般坚定。
他对此早有预料。
他也从未奢望朱元璋会改变想法。
朱元璋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作为一位缔造丰功伟绩的君主,一位傲视天下的,让他主动认错并改正,这根本不可能。
他的目标仅仅是让朱元璋认识到。
自己构建的制度存在缺陷。
而朱元璋所建立的制度,自始至终都以农业为核心,甚至他对商业深恶痛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商业会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而整体影响天下的粮食与布匹供应。
因此,他推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还急切地希望商人回归农田。
至于夏白为何如此迅速地察觉到朱元璋要针对商贾,除了与郭桓的谈话有所启发外,更多是因为他熟知历史,以及朱元璋年初发布的法令。
朱元璋直言要禁止商业活动。
在他看来,天下财富不足的原因在于“农桑业废”,为解决社会上舍本逐末的现象,他打算全面禁止商业,要求天下百姓各守其业,杜绝游手好闲。
朱元璋从未考虑过种田无法维持生计的问题。
他只注意到经商的人太多,已经影响到普通人的衣食生活。
夏白身为商人出身的官员,自然对“禁商”持反对态度。
他没有继续之前的话题,而是直接说道:“既然陛下不认同我的观点,而我确实对农事不太了解,可能理解有偏差。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商业的官员,我对商业却非常熟悉。”
“陛下的认识存在偏差。”
“而且这种误解始终伴随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