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夏白说道:“殿下或许会震惊,为何我如此说,想必圣上心中已有答案。”
“殿下并非完全不像父皇,而是注定无法成为第二个当今圣上。然而,大明的制度需要源源不断涌现的‘朱元璋’式人物,这才是圣上创立体制的核心难题。”
——
长久的沉默笼罩着偌大的文华阁,宛如寂静的禅房。
伺候在侧的宦官们早已纷纷逃离。
朱元璋双眼血红,怒视着夏白,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
朱标脸色苍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额头冷汗不断渗出。
他已经完全理解了夏白的意思。
也明白了夏白为何说自己不像父亲。
因为他一直都是朱标。
不是朱元璋。
无论多么顺从,多么听话,他终究是朱标,不可能变成朱元璋,更不可能成为父皇心中那个“强势的”。
夏白站定身形,不再多言。
其实他并没有打算说这么多,只是朱元璋一再表现出的傲慢,让他一时失控。
他并不后悔。
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方式充满矛盾。
在财政管理上,朱元璋一贯宣传“中庸”之道。
他认为治国不仅应“取之不尽以留余财于民”,还应关注“使民适情”,若一味追求“尽取所得,严加禁制”,就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
在社会财富分配上,他多次强调要让财富归于民众,充实民间财力。
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并未真正实施。
朱元璋出身底层,深知百姓心态,通过一系列看似仁慈的政策,一方面赢得了低税率的好名声,另一方面却在暗地里加重剥削。
当无法满足民意诉求时,面对汹涌的民愤,他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那就是。
惩治污吏,打击富裕阶层。
通过大规模处决来平息基层的愤怒。
同时借此机会向百姓解释,问题并非朝廷贪婪,而是官员过于“贪墨”。
正如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发布的命令中所述:“奸臣聚敛,实为民害,征收各种琐碎税赋,朕深感羞愧,特命严惩。”
后,朱元璋确实有所收敛,但一旦民意稍显平静,便再次恢复旧习。
朱元璋非常了解百姓的心理。
因为百姓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出现一位“明君”。
期望明君整治地方,百姓别无选择,只能这样自我安慰,认为一定是奸臣蒙蔽圣听,才让他们陷入困境。只要陛下清除这些污吏,天下就会太平,生活也会改善。
若是连君主都是昏庸之辈,那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百姓渴望明君。
那朱家的天子便决心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他这么做,一是为了平息民间的不满,二是借机赢得民心,从而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朱元璋对天下之事早有安排,他认为这样就能确保江山万代稳固。
然而,他忽略了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他的这套制度,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他自己构建起来的。
因此,这套制度唯有在他手中时才能长久运转。
若后世的缺乏他的威望与手段,那么这套体制就会逐渐失去效力,变得难以维系。
夏白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感慨。
朱元璋过于理想化,也低估了治理天下的复杂性。
他如今引以为豪的官田、徭役、户籍管理、开中法、实物税制等制度,一旦失去了如此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立刻便会分崩离析。而这些制度的崩溃,也将使他所主张的低税率变成压垮明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白缓缓说道:“假的东西终究成不了真。”
“它不可能长久存在。”
“并且这套体制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权力。”
“这也是你对太子不满的原因,因为太子不够果断,不够严厉,既无法让百姓安心,也无法让官员消除异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基于你亲手打造的体制,是你按照自己的标准制定的规则。”
“太子已经尽力迎合你的心意了。”
“即便如此。”
“更何况是以后的大明?”
“连你自己都不相信朱家子孙中有谁能超越你,可你设立的这套体制却要求他们做到你所做的事。你不觉得这很矛盾吗?”
“当然,后来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拼命为子孙后代修补漏洞。”
“将所有可能威胁皇权、妨碍独掌大权的因素都削弱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打算制定一些规定,严格限制后世的行为,迫使他们完全按照你的计划行事。”
夏白冷笑着摇了摇头。
“唉。”
“但你的经历,又有谁能够复制呢?”
“你年轻时耕作过田地,清扫过街道,挑过水,打过江山,治过国家,你有这样的能力和精力亲自处理各种事务。”
“我刚刚匆匆看过,陛下的案头和殿下的案头,堆满了上百份奏疏。按照大明的惯例,每一份奏疏里通常都会涉及三到五件政务,而陛下去年也曾亲口提到,每日需要处理的大小事务多达上千件。”
“上千件?”
“陛下可知这数千件政务,对于深居宫中的来说,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特别是这些后来的每天醒来,就必须面对并处理上千份奏疏,又有几人能坚持下去?”
“更何况,陛下创立的这套体制,连陛下自己都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