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二十一章 冻土新芽【1 / 4】

文学流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腊月的汴河结了层薄冰,在月光下像块巨大的毛玻璃。凌泉站在船头,呼出的白气在寒夜里凝成细小的冰晶。青骢马在船舱里不安地踏着蹄子,似乎也受不了这刺骨的冷。

"哥,看那边。"凌云裹着破旧的羊皮袄,指向河岸。

凌泉眯起眼睛。河滩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十个黑影,远看像一堆被随意丢弃的麻袋。但当他借着月光看清那些"麻袋"中伸出的青紫手脚时,胃里猛地一缩——是冻死的流民!

"靠岸。"凌泉的声音比河冰还冷。

船夫老赵缩了缩脖子:"公子,这地界不太平..."

"靠岸!"

老赵不敢违拗,小心翼翼地撑船靠向河滩。船底擦过冰面的声音像钝刀刮骨,听得人牙酸。

凌泉跳下船,靴子陷进半冻的淤泥里。寒气顺着脚底直窜上来,刺得小腿生疼。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那些黑影走去,越近,腐臭混着冰雪的气息就越浓。

最先碰到的是个孩子。约莫七八岁,蜷缩在一个妇人怀里,像只冻僵的猫崽。凌泉蹲下身,手指轻轻碰了碰孩子的脸颊——硬得像石头,已经没救了。那妇人还保持着最后的姿势,双臂死死搂着孩子,指甲都掐进了自己的皮肉。

"哥..."凌云的声音发颤,"这...这么多..."

凌泉没说话,只是继续查看。三十七具尸体,有老人,有妇女,还有几个看起来不过十来岁的孩子。他们衣衫单薄,身边散落着几个破碗,碗底还留着些草根树皮的残渣。

"是河北来的流民。"老赵不知何时跟了过来,低声道,"今年黄河决堤,又闹蝗灾..."

凌泉想起朝堂上那些"五谷丰登"的奏章,喉咙里像堵了块烧红的炭。他脱下外袍,盖在那对母子身上,尽管知道这已经毫无意义。

"公子心善。"老赵叹了口气,"可这世道,死的人多了去了..."

"闭嘴!"凌云突然暴喝,眼眶通红,"再多死一个都嫌多!"

老赵吓得一哆嗦,不敢再言语。凌泉却突然转身往船上走:"云儿,把咱们的炭都搬出来。"

"炭?"凌云一愣,"那可是..."

"全搬出来!"

兄弟俩翻出船上所有的木炭,拢共不过两筐。凌泉又让老赵把备用的铁锅、铁盆都取来,自己则从行李中翻出几块蜂窝状的陶土模具——那是他原本打算用来做耐火砖的。

"哥,你要干啥?"凌云搓着冻僵的手问。

凌泉没回答,只是抄起斧头,将木炭劈成小块,又掺上些河滩边的湿泥,填入陶模中压实。不多时,十几个蜂窝状的炭饼就排在了船板上。

"这是..."老赵凑过来看稀奇。

"蜂窝煤。"凌泉抹了把额头的汗,"比普通炭耐烧,一块能暖半宿。"

他让老赵生起堆火,将炭饼放在边上烘烤。趁着这功夫,又用铁锅铁盆做了几个简易的炉子,炉膛里留着通风的孔道。

"云儿,去村里买些炭来,越多越好。"

凌云刚要动身,河面上突然传来摇橹声。一艘小渔船靠了过来,船头站着个披蓑衣的身影。

"大半夜的,几位在这河滩上烤火?"来人声音清冷,带着几分揶揄。

凌泉抬头,心跳突然漏了一拍——是白芷!她背着药箱,蓑衣下露出素白的裙角,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