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三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九八四年的春季广交会,是一头由千百种声音与欲望共同喂养的、苏醒的巨兽。
它呼吸着南方潮湿而又温热的空气,呼出的,是这个国家压抑了三十年后,第一次,理直气壮的、名为“野心”的气息。
空气里,混杂着茶叶的清香、丝绸的滑腻、陶瓷的古朴,以及,更多的是那种刚刚印刷出来的塑料包装和铜版纸宣传册的、崭新的、充满了化学味道的工业气息。
在这片喧嚣的、充满了功利主义气味的海里,江建国的展位,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孤独的岛屿。
它不卖野心。
它只卖,家常。
那股由【沙河·红一号】辣椒、发酵豆豉、慢火熬出的蒜蓉与姜末所混合成的、复杂而又醇厚的香气,像一只无形的手,霸道地,从周围那些千篇一律的工业气息中,划出了属于自己的、绝对的领地。
它原始,浓烈,带着阳光、土地和铁锅的温度。
它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寻找商机的买家,更多的是那些被这股熟悉的、属于“故乡”的味道所牵引的、好奇的、甚至是饥饿的灵魂。
展位的正中央,站着江建国。
他没有穿西装,只是穿着一身最朴素的、却浆洗得笔挺的蓝色工装,那是他作为“厂长”最好的行头。
他的脚边,放着一个同样朴素的、写着“建国食品厂”的木牌。
他的身后,是那面被他从甘肃一路带回来的、写着【沙河·红一号成果鉴定会】的横幅,和赵兴邦那篇足以载入县史的特稿。
他没有叫卖,没有推销。
他只是,如同一座沉默的山,静静地,立在那口温在文火上的、飘着香气的大铁锅旁。
他手里,端着一碗最简单的白米饭,用一把小小的木勺,为每一个走近的、好奇的客人,送上一勺,那殷红如血,亮如宝石的【淑芬酱】。
孟山、阿虎、疯狗,这几个曾经街头的霸王,此刻都穿着统一的工装,像最忠诚的卫兵,一言不发地,护卫在江建国的身后。
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带着一种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与有荣焉的神圣感。
他们用那蹩脚的、混着冀北口音的英语,一遍又一遍地,向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重复着那句他们练习了上千次的、神圣的咒语:“Zis…is…淑芬骚死!惹…掰死特…七里…骚死…in…惹…沃尔德!”
那画面,滑稽,却又悲壮。
而效果,却出奇地好。
每一个尝过那口辣酱的人,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说着何种语言,脸上的表情,都出奇地一致。
先是礼貌性的点头,然后,是味蕾被瞬间引爆的、巨大的震惊,最后,是一种混杂着不可思议与由衷赞叹的、最真实的喜悦。
那味道,太霸道了,太丰富了,也太……
诚实了。
它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土地、关于苦难、关于一个民族在最深沉的记忆里,对“家”的全部理解。
孙庆华教授,作为特邀的“技术顾问”,正戴着老花镜,用他那带着浓重学术腔的英语,骄傲地,向一群来自荷兰的农业专家,解释着【沙河·红一号】那独一无二的基因序列。
赵兴邦则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胸前挂着那台海鸥相机,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记录着每一个瞬间那个来自德国的、最挑剔的食品进口商,是如何在犹豫了三秒后,当场就签下了一份一万瓶的、庞大的试销订单。
那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年过七旬的老华侨,又是如何在尝了一口辣酱后,抱着那碗白米饭,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这是江建国和他的【淑芬酱】的巅峰时刻。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品展销,这是一场迟来的、属于中国本土味道的加冕典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