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时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郑仪和张海峰回到座位,会场的气氛已经截然不同。
刚才还略带尴尬的沉默,此刻变成了低声的议论。
不少人回头打量郑仪,这个年轻人不仅敢于带工人上台讲真话,还能把尖锐的问题包装成政策优化的契机。
既展示了胆识,又不失政治智慧。
张海峰长舒一口气:
“我刚才是不是说得太直白了?”
郑仪摇头:
“你说的是真话,我说的是方法,缺一不可。”
论坛继续,但后面的发言显得乏味起来。
学者们的数据模型、理论框架在鲜活的一线案例面前,终究显得苍白。
直至进入尾声,
会场灯光重新亮起,来宾们纷纷起身,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许多人有意无意地看向郑仪这边,但没有人贸然上前大家都在观望,等着某个信号。
王振国整理了一下面前的文件,起身离席。经过郑仪身旁时,他脚步微微一顿,眼神扫了过来,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随即大步离开。
没有评价。
没有表态。
但这反而比任何公开赞许都更有分量,在官场上,真正的重视往往始于静默的关注。
“就这样?”
张海峰小声问,语气有些失落。
“我还以为至少会有人来问问法律援助的具体方案……”
郑仪摇摇头,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急什么?种子刚种下,得等它发芽。”
正说着,徐永康教授走了过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
“表现得不错。”
老教授的视线在郑仪脸上停留了片刻,意味深长地补充道:
“尤其是你,收放自如。”
郑仪听出了弦外之音。
徐永康是在肯定他的政治智慧,既让张海峰发出了真实的声音,又没让场面失控。
就在这时,王部长的秘书径直走到郑仪面前,声音压得很低:
“郑同学,部长想和您单独谈谈。”
郑仪心头微动,但面色如常:
“好的。”
他转头看了眼张海峰,对方正被徐永康教授揽着肩膀往会场外走。
张海峰回头冲他眨了眨眼,做了个“我懂”的手势,他比谁都清楚,接下来的政治交手不是自己能参与的。
秘书带着郑仪穿过侧门,沿着幽静的走廊一路向前。皮鞋踩在地毯上,没有发出半点声响。尽头是一间小会议室,秘书轻轻叩门,里面传来王振国沉稳的声音:
“进。”
门开了。
会议室不大,却极为肃穆。深红色的窗帘半拉着,阳光被过滤成暗色调,落在实木会议桌上。王振国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一份文件,正是郑仪和张海峰的发言稿复印件,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坐。”
王振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郑仪端正入座,背脊挺直却不显僵硬。他知道,这不是领导对下属的接见,而是一次关乎未来道路的对话。
王振国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突然问了句看似不相干的话:
“徐永康今年多大年纪了?”
“六十八。”
郑仪不假思索。
“跟我同期进的省委党校。”
王振国目光深远,仿佛在回忆什么。
“那时候他总说一句话,‘法治的根基在人心’。”
郑仪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王振国的手指轻轻点在那份发言稿上:
“你今天做得很好,既保住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没忘政治规矩。”
“谢谢部长。”
“不用谢我。”
王振国直视郑仪的眼睛,语气陡然锐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