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不是早说过吗。”
“太子前来,无需向我请示,让他直接进来便是。”
“为何就是不肯听?”朱元璋皱眉低问,语气透着浓浓的不满与不耐烦。
此时,朱标的声音渐渐靠近:“父皇,此事是我主动要求的,还请勿责怪这些内侍。”
“君有君德,臣有臣规,儿身为父皇之臣,自当谨守本分,岂敢逾矩?”
朱标向朱元璋深深一拜。
朱元璋摇头笑道:“你是朕的儿子,和那些大臣不同,不必拘泥于这些繁文缛节。”
“朕也不想计较。”
接着,朱元璋看着朱标,疑惑地问:“朕不是命你负责这次科考阅卷吗,为何现在却来了?”
“可是发现了什么旷世奇才?”
朱标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子,沉声奏道:“禀父皇,我因有急事相告,故冒昧前来。”
稍作停顿后,朱标正色说道:“父皇,此次会试中,竟有考生在答卷上写反言。”
此话一出,满殿寂静。
然而,朱元璋神情依旧镇定,仿佛毫无波动,平静得令人不安,只轻轻点头:“嗯。”
“朕知道了。”
“朕其实早有所料。”
“心中怀念元朝的读书人,从来就没有断过。”
“朕已经习惯了。”
——
朱元璋点头,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
他拍拍手,像掸掉灰尘一样拂去手上的饼屑,再用布擦了擦手。
这才重新看向朱标,说道:“我大明建国以来,一直被这些儒生轻视,暗地里不知道多少儒生在背后骂我,我心里清楚得很。”
“但我并不惧怕。”
“我是从尸山血海中活下来的,难道还能被这些儒生吓死不成?”
“如今,天下不知有多少儒生盼着元人回来,把我们大明给毁了。”
“当年我攻下元大都的时候,城中多少士人、文官为蒙古人摇旗呐喊,又有多少人为元朝殉葬。”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这些儒生是永远填不满的,他们只想对胡人卑躬屈膝。”
“但我的手里有刀。”
“谁要是敢在我面前和胡人眉来眼去,我就砍了他,我也不会奢求他们对我或者对大明忠诚。”
“咱们不过是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他们听命行事。事情办成,有赏;若办砸了,便取其性命。”
“咱们从不手软!”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透着一股阴沉的杀机与轻蔑,这股寒意毫不掩饰地弥漫开来。
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对。
相比于信任他人,他更信赖手中的利刃。
朱元璋抬起眼帘,将眼中的杀气收敛,恢复了最初的冷漠态度,说道:“讲讲吧。”
“此人是如何辱骂我大明的,又是如何为胡人招魂的。”
朱标摇了摇头。
这一次父皇猜错了。
此人并非为元人摇旗呐喊,也不是为北逃的大元招魂,而是针对父皇和大明。
朱标说道:“此人并不是为北元那些蒙古人辩护,而是纯粹为了反对父皇和大明,认为大明必将因农民之乱而覆灭。”
“因为父皇不爱百姓。”
朱元璋冷笑一声,满脸的轻蔑与不屑。如果是别的言论,他或许还会考虑如何回应,但说他不爱百姓,简直是荒谬至极。
这根本无需辩驳。
也没有人会相信。
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便是爱民之举,深受民众爱戴。每次听到百姓的赞誉,哪怕只是从官员的奏章中得知,都能让他高兴许久。
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若非爱民,怎会将百姓放在心上?又怎会在早期制定田租政策,一次次减免苛捐杂税?
朱元璋反而笑了起来:“我不爱民?哈哈,纵观历代皇帝,我是最爱民的,就连汉文帝都比不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