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的王捕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云湛微微皱眉,转身望去,只见一队骑兵飞速驰来。为首的是一个身着铠甲的传令兵,他高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兴汉”两个大字。
传令兵来到李云湛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大声说道:“报,督军大人!大李瑞将军和张烈将军大破女真金军,杀敌三万,降兵两万,现以已经攻克沈州和通州!”
李云湛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他点了点头,说道:“好!传令下去,让李瑞和张烈两位将军继续追击残敌,不可让女真金军有喘息之机!”
传令兵领命而去,李云湛再次将目光投向完颜乌古乃。此时的完颜乌古乃已经彻底失去了刚才的威风,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绝望。
李云湛微微皱眉,转身对身边的锦衣卫说道:“将他押下去,好好看管。”锦衣卫们应声而动,正要上前将完颜乌古乃带走。
“慢着!”完颜乌古乃突然开口,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但又透着几分坚定,“李督军,你刚才说会善待女真人,是不是真的?”
李云湛的动作微微一顿,他转过身,目光如刀般落在完颜乌古乃的脸上。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片刻之后,他轻轻点了点头,示意锦衣卫停手。
“自然。”李云湛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在陈述一个事实,“我李云湛做事,向来说一不二。既然我说了会善待女真人,自然会做到。”
完颜乌古乃缓缓说道:“李督军,我有一个请求。”
李云湛微微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完颜乌古乃抬起头,看着李云湛:“请给我笔墨纸砚,我要写一封信,让女真部落归降于您。”
此时完颜乌古乃已不再自称朕,而是用上了我。
李云湛露出一丝笑容:“好,你写吧。”
完颜乌古乃知道,虽然长白山三十部、五国部、蒲卢毛朵部等部落并不会仅仅因为自己的投降而顺从兴汉军,毕竟自己为了巩固地位,没少对这些部落动用武力,他们对完颜部早已心存芥蒂。但完颜部的族人一定会听从自己的命令,
他接过锦衣卫递来的纸笔,沉思片刻,开始书写。他的笔迹虽然有些颤抖,但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有力。信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与兴汉军的交战经过,以及李云湛的承诺和宽宏大量。他强调,投降兴汉军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为了女真族的长远未来,为了避免无谓的流血和牺牲。
写完信后,完颜乌古乃将信封好,递给李云湛:“请李督军派人将这封信送到完颜部,我相信他们会听从我的安排。”
然而,接下来半个月金国的局势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因皇帝被俘,各地的部落纷纷自立,金国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李云湛的军队在接连的胜利后,已经控制了大片领土,但金国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
就在李云湛安排好送信的第二天,前线突然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捷报!原来,完颜部在收到完颜乌古乃的信后,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商议,最终决定归顺李云湛所率领的兴汉军。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他们愿意听从李云湛的指挥和安排,更代表着兴汉军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随着完颜部的归顺,长春州一带的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原本属于完颜部的土地,如今也自然而然地落入了兴汉军的掌控之中。兴汉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迅速涌向长春州,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至此,混同江(也就是后世的松花江)流域以南的地区,纷纷响应完颜部的决定,归顺了兴汉军。这一连串的胜利,让兴汉军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同时也让李云湛的声望如日中天。
然而,就在兴汉军节节胜利之际,李云湛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下令停止了对其他女真人部落的征讨。这并非是因为兴汉军实力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贫瘠之地,即使征讨下来,也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物资补给。
此外,经过与兴汉军的多次交战,女真人对李云湛和他的军队已经心生畏惧。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他们再也不敢轻易与之开战,纷纷选择退避三舍,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女真战事告一段落后,辽阳城内,李云湛下令内阁及各司官员迁往辽阳,并且下令将辽阳名字改回襄平。这一决定在兴汉军引起了一些争议。
不少人已经想到,他们的督军想定都辽阳。然而,不少人纷纷反对,认为应该把国都立在幽州。
李云湛对此据理力争,理由是幽州离大宋太近,且无险可守。他强调,国都乃是一国的心脏,必须选择一个保障安全地方。
然而,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兴汉军战力强大,无惧大宋。李云湛正色反驳道:
“诸位,世事无常,古时始皇帝一统六国,何等威风,可曾想到身故之后短短三年,秦帝国便二世而亡?大隋文帝开皇之治,国力强盛,但炀帝无道,最终也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幽州虽靠近大宋,看似便于交流,但正因如此,也易受其威胁。一旦大宋有变,幽州首当其冲,无险可守,难以自保。而襄平地处辽东半岛,背靠长白山,面朝大海,易守难攻,是理想的国都之地。我们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军事优势,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固的基业。”
李云湛的一番话,让众人陷入沉思。他们意识到,李云湛的决策并非仅仅基于眼前的利益,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最终,众人接受了李云湛的决定,将内阁及各司官员迁往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