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黄右擎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绍努力平复内心的波动。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目光凝视着远方的天空。
“黄巾之乱……八年后……”他喃喃自语,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
黄巾之乱将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巨大浩劫,无数生灵涂炭,政权动荡不安。
夜色已深,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面对着微弱的灯光,开始复盘自己前半生所犯的错误。
袁绍独坐于昏黄烛火前,凝视着案前摇曳的暗影,喉间溢出苦涩的叹息:“昔日我坐拥四州铁骑,却刚愎拒听田丰持重之策,无视沮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谏言”,更因刘氏偏爱而埋下兄弟阋墙之患。”
他攥紧竹简的手背青筋暴起,字字泣血:“当年分封诸子各据一州,看似制衡豪强,实则自断根基;官渡鏖战竟未纳许攸奇袭许都之计,反教曹贼焚我乌巢粮仓”
夜风穿堂而过,卷起散落的战报残页,恍若昔日十万旌旗化作灰烬。他猛然起身推开窗棂,任寒露浸透衣襟:“苍天既予我重铸山河之机,此番必以血泪为鉴——纳谏如流,明辨忠佞,纵使万骨铺路,亦要续写袁氏霸业!”
他回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在冀州起事的决定,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他反复权衡,究竟这一步棋是否走对了?
袁术早期依附于南阳太守张咨,后来凭借孙坚之力,一举击杀张咨,夺取了南阳。
豫州,作为袁氏的发源地,袁术在此地的门生故吏和宗族势力根深蒂固。袁术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在黄琬离去之后,迅速整合了豫州的资源,并通过孙坚控制了豫州郡县。此外,袁术还凭借“四世三公”的名望,吸引了地方豪强如颍川太守董旻等人,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
袁术能在豫州起势,得益于黄琬调离后的权力真空、家族资源的集中利用,以及孙坚的军事支持。
如果自己在豫州老家起事,势必会与袁术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
然而,袁术在豫州的根基已稳,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其地位。再者,袁术的手段狠辣,自己若是在豫州与其硬碰硬,恐怕难以占到便宜。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袁绍最终决定,还是在冀州起势。这里虽然不是袁氏的老家,但地理位置优越,民富力强。
选择河北作为根据地,既能避开中原混战,又可依托地理优势(黄河天险)和士族支持逐步发展。其目标是效仿刘秀“先定河北,再争天下”。
袁绍独坐在昏暗的室内,眼神迷离,他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后妻刘夫人的身影,那个偏爱少子袁尚,而对长子袁谭抱有深深厌恶的女子。
在他的回忆中,刘夫人总是温柔地抱着袁尚,眼中充满了无尽的宠溺,而对待袁谭,却总是冷若冰霜,甚至不惜在袁绍耳边吹起枕边风,让他的心中种下了对长子的偏见。
袁绍深知自己虽好谋无断,但在刘夫人的影响下,他也不禁开始相信,或许少子袁尚的确比长子袁谭更为优秀。
那些日子里,袁绍耳边回荡的都是刘夫人对袁尚的夸赞,说他聪明伶俐,才智过人,而袁谭则被形容为平庸无奇,难以成器。
袁绍虽然心中有所疑虑,但在刘夫人的柔情蜜意中,他终究未能坚定自己的判断,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他也被卷入了这场母子间的偏爱风波。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尚在母亲的偏爱下愈发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而袁谭则在父亲的疏远和母亲的冷落中,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兄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争夺战。
袁绍在回忆中叹息,他明白,尽管袁尚的确才华横溢,但刘夫人的偏爱无疑加速了兄弟间的矛盾,使得原本应该和睦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他悔恨自己的软弱,没有能够公正地对待两个儿子,没有能够阻止这场兄弟相争的悲剧。
在这一世的反思中,袁绍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重大,他明白,偏爱和偏见足以摧毁一个家族的和谐,而他,必须承担起这一切后果。
他喃喃自语道:“唉,我终于明白了,刘夫人或许并非我的良配。看看曹操的儿子们,一个个英姿焕发,才华横溢,而我的几个儿子,唉,实在是不堪大用。也难怪我会在战场上输得如此凄惨。”
他摇了摇头,继续自语:“想当年,我袁绍也是一代枭雄,雄踞河北,威震四方。”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我的儿子们,为何如此不争气呢?难道真是因果报应,上天注定我要败在曹操之手?”
袁绍叹息一声,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遗憾和悔恨。他继续自语:“罢了,罢了,事已至此,后悔也无用。”
“这一世,我袁绍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天命所归,霸业必成。”
“看这四方的局势,北方辽阔,南方富饶,中间有黄河之险,我军雄踞其中,正是得天独厚。”
“加之我广结良缘,招揽英才,文有田丰、沮授之谋,武有颜良、文丑之勇,此乃人和也。”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继续自语:“曹操虽弱,但却是以弱胜强。”
“袁家四世三公,名望足以服众。此次,必将吸取前世教训,不再优柔寡断,不再错失良机。必以雷霆之势,横扫中原,重铸袁家的霸业。”
袁绍的语气越来越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这一世,我将不再是那个败军之将,而是真正的霸主。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我袁绍,必将名垂青史,让后世子孙为我骄傲!”
他的自语在房中回荡,那股坚定的信念仿佛能够穿透帐幕,直冲云霄,预示着一场新的争霸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