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74章 剿匪安民【1 / 1】

左牵黄右擎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绍将许攸、郭图、荀彧、曹操引入议事厅。

“诸位请坐。”

“修县地处四郡交界之地,历来有贼寇横行。此地民风彪悍,加之地理位置特殊,极易成为盗匪的藏身之所。近年来,修县的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百姓苦不堪言。诸位以为该如何应对?”

话音刚落,许攸便抢着说道:“主公,修县地势偏远,人心不古。若不痛下杀手,恐难震慑宵小之辈。末将以为,应当派一支精锐兵马前去清剿,杀鸡儆猴!”

郭图却摇摇头:“不可草率用兵。修县乃四郡咽喉要地,若是用兵过猛,只怕会激起民变。依臣之见,当先加强防守,再派人去安抚民心。”

荀彧一直没有开口,这时才缓缓说道:“修县虽是偏僻之地,但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治理此地,不能只靠武力。应当先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宣抚,教化百姓,让其安居乐业。”

曹操在一旁默然不语,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袁绍身上,仿佛在揣摩这位老大哥的心思。

“本初兄,弟以为修县之患,非一日之寒。”

“若要彻底解决此地的贼寇问题,需从根本入手。修县之地虽贫瘠,然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能在此地建立一座坚固的城堡,既能防御外敌,又能庇护百姓。如此一来,修县的治安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袁绍听了四人的发言,微微点了点头:“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袁绍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提议,眉头微皱,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从前。

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那个他刚刚起兵时的日子。

那时的他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困境——谋士们各执己见,或是主张北进,或是主张南下,或是主张固守。

那时候的他,也曾陷入过这样的两难抉择:听谁的?信谁的?谁说得对?

如今,面对修县的治理问题,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许攸主张用兵,郭图强调教化,荀彧重视民生,曹操则提出了建立城堡的构想。

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每个人的见解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然而,谋士太多,有时反而让人难以决断。

袁绍的目光在几位谋士的脸上一一扫过。

许攸年轻气盛,锐气未减;郭图谨慎持重,虑事周全;荀彧淡然如水,却又深藏韬略;曹操则目光如炬,仿佛早已看透一切。

“谋士太多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啊。”袁绍在心里暗叹一声。

他何尝不知道,若是听错了一个人的意见,轻则误国误民,重则可能导致自己的基业毁于一旦。可问题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呢?

他闭上了眼睛,试图理清思绪。

耳边似乎响起了当年他在幽州起兵时的情景:谋士们在帐前争辩不休,有人说应该联合蹋顿、乌桓共同抗曹;有人说应该先平定冀州再图发展;还有人说应该结好孙策,南北呼应。

那时候的他,也是这般左右为难。

“算了……”袁绍睁开眼睛,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判断,要不都施行吧!反正现在有钱。”

他心中暗想:既然大家的意见都不错,为何非要选一个呢?既然实力雄厚,何不尝试一下多种方法?或许这样反而能更快见效。

想到这儿,袁绍心中一动:“对,就这样。”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过议事厅内的众人。

正当众人以为议事结束的时候,袁绍忽然开口:“三位先生之言各有道理。然则修县之乱,非一日之寒。流民聚集,必然是因为官府苛责、民生困苦。若想根治此患,既要严惩为首作乱之人,也要减轻赋税、安抚百姓。”

“既然各位的意见各有千秋,那就……全都施行吧!”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了各异的表情。

许攸微微一笑,显然是赞同这个决定;郭图则眉头微皱,似乎对同时推行多种政策有所顾虑;荀彧依旧淡然,仿佛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曹操,则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众人皆是一愣,原本松懈下来的神经顿时紧绷起来。

许攸微微挑眉,郭图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荀彧依旧淡然自若,曹操则目光如炬,似乎早已预料到袁绍还有后招。

袁绍首先将目光落在曹操身上:“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治安问题。我已经命蒋义渠在城中募兵五百人,孟德,这些人就全部交给你操练。一个月后,我们要出兵剿匪。”

曹操微微躬身:“末将领命。”

“至于子远,”袁绍转向郭图,“你要协助孟德操练兵马。修县的贼寇盘踞已久,若无精兵强将,恐难彻底肃清。”

许攸点点头:“主公放心,末将定不负重托。”

“文若与公则,”袁绍的目光转向荀彧和郭图,“你们要在修县以及东光两地发掘可用人才。先兴办义学,教化民众。修县之地民风剽悍,唯有教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荀彧微微一笑:“主公高瞻远瞩,末将定当竭尽所能。”

郭图也拱手应诺:“主公放心,末将必不负所托。”

众人皆是愕然。袁绍三两句话便将此前的诸多提议整合在一起,不仅逻辑清晰,还将所有方案融合施行。这种决断力与统筹能力让众人无不为之折服。

“元图,期间所需开支全部由你来监督拨款。全力支持他们,我们需要尽快在渤海郡站稳脚跟。”

逢纪恭敬地站在一旁,神色严肃。渤海一郡之地乃是袁绍势力扩张的关键所在。他低头思索片刻,拱手应道:“主公放心,末将定当恪尽职守,确保每一分粮草、每一笔银钱都用在刀刃上。绝不容许丝毫浪费与贪墨。”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元图,你不仅要监督拨款,更要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成,兵马粮草充足无虞。”

他正色道:“主公深谋远虑,末将定当全力以赴。末将已拟了一份详细的预算清单,请主公过目。”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呈上。

袁绍接过竹简,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眉头微皱:“嗯,这份清单还算细致。不过……”他停顿了一下,“修筑城堡、招募兵马、开垦农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元图,你觉得是否需要增派人手?”

逢纪沉思片刻,拱手答道:“主公明鉴,渤海郡地广人稀,招募本地民众固然重要,但仅凭此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建设。

“臣以为,可从冀州其他郡县招募一部分精壮百姓迁居于此,既可充实劳动力,又能增强此地的防御力量。”

袁绍听后点头称赞:“不错。元图果然是个能干之人。如此一来,既能缓解冀州的人口压力,又能为渤海边疆注入新的活力。好,就这么办!你即刻着手准备,调拨事宜由你全权负责。”

逢纪心中暗喜,连忙应道:“谨遵主公钧令!末将这就去安排。”

许攸忍不住赞叹道:“主公高见!如此安排,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为长远之计打下了基础。”

“是啊,主公果然深谋远虑。”郭图也不由得感叹。

荀彧淡然一笑:“主公此举不仅能安定修县,更能为四郡树立威信。”

曹操则默默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敬意。

袁绍微微一笑,挥手示意众人起身:“诸位不必多言。即日起,便按此计划行事。修县之事关系重大,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得意。

议事厅内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了许多。众人纷纷起身告退,心中对袁绍的敬佩之情更胜以往。袁绍则坐回主位,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经看到了修县安定、四郡繁荣的景象。

袁绍则独自留在议事厅内,望着窗外的夕阳,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微笑。他深知自己今日的表现堪称完美,既展现了自己的胸襟与智慧,又让众人对他心服口服。

然而,他心中也隐隐明白,这只是开始。修县的治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相信,在自己的领导下,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而这一切,都始于他那句看似平常却又蕴含深意的话:“诸位说的都有道理,我欲全部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