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90章 把两个负面教材放进去?【2 / 2】

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太祖朱元璋:“(汉武帝)乃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以安区宇,好功生事,卒使国内空虚,民力困竭。后虽追悔,已无及矣!”

明太宗朱棣:“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狄,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当时虽得善马,岂足偿中国万一之费?”

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民生凋敝反正,从李世民开始,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肯定他的军事贡献,又否定他的劳民伤财,已然成为一种皇帝口口相传的政治基调。

陈循、于谦等大臣之所以强烈反对汉武帝入庙,就是担心朱祁钰会成为那样子。

细细一想,坏了,景泰帝和汉武帝,在某些行为举措上,还真的挺相似的。

他们是真心为了朱祁钰好,不想看到,景泰帝好不容易通过十年奋斗,让大明蒸蒸日上。

到最后,却因为穷兵黩武,亲手将盛世毁掉。

如果说,汉武帝还有被夸的成就,那秦始皇放在古代,就是纯纯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在2000年以前的影视作品,秦始皇一直都是负面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暴虐、多疑、冷酷的封建专制君主。

1986年电视剧《秦始皇》,结局展现其众叛亲离、孤独病死,符合“暴君不得善终”的公式化演绎。

1996年电影《秦颂》,秦始皇被塑造成冷酷无情的征服者,为统一不惜逼死挚友(高渐离)、压迫百姓。

1999年电视剧《荆轲刺秦王》,演员通过癫狂的表现,将秦始皇刻画为癫狂多疑的野心家,刻意美化“刺秦”的正义性。

你再看看,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又是怎么写秦始皇的?

直到2001年后,秦始皇的风评,突然就扭转过来了。

根本原因就是,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如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然后大家震惊的发现,原来传言两千多年的秦朝暴政,也没有那么不堪呀?

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秦始皇的功绩,再加上以前过得太惨,现在终于支棱起来,民众渴望大国复兴,“依法治国”的理念,才有了如今的“千古一帝”,祖龙终得翻身。

在古代,始皇帝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夏桀、商纣齐名。

再有“二世而亡”太过晦气,若是有哪个皇帝祭祀秦始皇,就会被下面大臣拿来说事。(隋文帝再次躺枪)

“怎么?陛下也想二世而亡?”

后世朝代的皇帝,都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帝王观,该虚心学习哪些明君?又该对哪些暴君引以为戒。

也许有人会说了,秦始皇的名声那么臭,就是那帮儒生故意黑的!他们对“焚书坑儒”怀恨在心!

这种说法就片面了呀,汉武帝独尊儒术,让儒生从此凌驾于百家之上,可是他被后世儒生骂得少了吗?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儒生都是无差别开炮的,一个“焚书坑儒”(坑的是不是儒生还另说),不至于让他们记恨两千多年吧?

真正将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刻板化的,恰好就是那一群帝王。

虽然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尊号”、“大一统思想”、“三公九卿制”、“文书行政”,被历朝历代延续了两千多年。

传国玉玺更是成为了人人争抢,自证正统的天下第一宝物。

可是,我用你的东西,不代表我认可你呀,只能说明,你的东西真好用。

古代帝王对秦始皇的态度,堪称“政治pua”的经典案例。

否定前朝,自证正统。汉朝帝王必须通过批判秦始皇的“暴虐”,来强调自身政权“得国之正”。汉朝因自身强大而成为民族文化标签,后人必须跟着他们一起否定秦朝。

秦朝的“二世而亡”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心理阴影。否定秦始皇,相当于划清界限,暗示“我朝不会重蹈覆辙”。

将社会问题(如徭役、苛税)归咎于秦始皇的“历史原罪”,可缓解民众对当代统治的不满。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强征民力的行为,他们却避而不谈。后来上位者为了体现正义,就会以此为罪定义前朝失败,顺便把秦始皇拿出来再骂一顿。

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如郡县制、中央集权)本质上是一种“去道德化的政治技术”,后世帝王心照不宣地使用,但必须通过否定其人格,维持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总之,无论如何,秦始皇只能是坏人,他们就是好人。

这就是秦始皇一直不能进入历代帝王庙的根本原因。

而朱祁钰,今天就要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为秦始皇正名!

当然,这也是他为了“一统天下”,必须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