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景泰元年,大年初一。
既是阖家团圆的新年,也是朱祁钰登基的重要日子。
本来,钦天监选好了黄道吉日,可是,他等不了了。
紫禁城内,定眼望去,一片庄严肃穆。
此时此刻,晨曦初露,淡金色的阳光洒在黄瓦红墙上,流光溢彩。
承天门前,一条红毯大道铺陈,从午门外一直延伸到龙陛。
两旁,旌旗猎猎,仪仗森严。
数千名禁军,清一色身着新式军服,手持长制燧发枪,枪头前的刺刀,闪烁着凛冽的光芒。
他们昂首挺胸,姿态端正,排列整齐的站在红毯大道两侧。
在仪仗队伍中,龙旗、凤旗、日月旗、星辰旗等各式旗帜迎风招展,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午门外,景泰帝朱祁钰身着十二章纹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他步履沉稳,缓缓踏入红毯大道。
所经之处,两侧的禁军,有秩序的随着皇帝脚步,单膝跪下。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跪伏在汉白玉单拱金水桥前,恭候新帝驾临。
在广场前部,有一条金水河,形似雨带,又名玉带河。
在河上,共有拱桥五座,栏杆皆是由汉白玉雕琢。
这群文武大臣的跪列顺序,大有讲究,从高职位到低职位,从前到后。
从朱祁钰的视角中,他看到的第一位大臣,就是内阁首辅陈循,其次便是兵部尚书于谦,与五军都督府众多将官,并列。
如此排列,看得出来,他十分重视军事。
等到新帝走过金水桥之后,这群大臣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腾的指挥下,方能起身,调转方向,面朝承天门,继续跪着。
“承天门。”
朱祁钰顿住了脚步,他仰头望向这座高13米的建筑。
承天门,是明朝皇帝举行典礼的重要场所,寓意“奉天承运”。
后来,在天顺元年,遭雷击毁于火灾,成化元年重建。
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入京烧毁,上半部分荡然无存,只剩下五个门洞。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在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
朱祁钰为了斩断因果,他在今天就要为承天门正式更名。
门楼上,悬挂的木质匾额上,用烫金字刻着。
【天恩垂九域,华夏昭七洲。安土承鸿业,兴邦启圣谋。山河归一统,乾坤万代留。】
这次登基仪式,朝廷还邀请了京师城内的普通民众参加,共享盛景。
数以万计的百姓聚集在广场上,他们翘首以盼,新君临朝。
官吏跪着,而民众站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吉时已到!”
朱祁钰已经站在了城楼上,他居高临下的,目光如炬,俯视众生。
顿时,钟鼓之声震天动地,百官百姓齐跪,山呼万岁。
礼部尚书手捧金册,高声朗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渺躬,嗣守鸿业,仰承天命,俯顺舆情。兹于今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惟天惟祖宗,佑启我国家,永绥兆民。朕当夙夜兢兢,励精图治,以承先帝之遗志,以副万民之厚望。
自今以后,凡我臣民,宜各安其分,共襄盛治。内外文武,同心协力,以匡社稷。庶几海宇升平,国祚永昌。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非常公式化的一道登基诏书,直接拿明宣宗登基时的那封诏书,一字不改的,抄了。
主要是不想写那么多进去,免得让民间那群“史官”,发挥不该有的想象力。
诏书宣读完毕,百官百姓再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