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于谦,你说完了吗?”
“陛下,你到底有没有在听?”
于谦在汇报的时候,说得口沫横飞,结果朱祁钰一直在低头批阅奏章。
“你提的事情,朕已经考虑到了。”
“那陛下,想如何解决?”
朱祁钰眉头一皱:“朕倒想问问你,有何高见?”
于谦拜道:“高见不敢谈,只能说,微臣拙见。”
“首先,为了避免将官控制地方士兵,建议隔段时间人事调动,削弱影响力。”
“其次,继续强化监军制度,由文官和宦官监督地方将官行为,保证忠诚度。”
“然后,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精锐部队集中于京师,令其难以形成割据势力。”
“最后,取消爵位继承制,或参考汉朝推恩令,有功有能力者,可取而代之。”
朱祁钰认真的问一句:“说完了吗?”
“臣发言完毕,全凭陛下定夺。”
军将造反,一直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困扰之一,更是导致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纵观历史,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郿侯董卓废少帝,东海太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元朝末年,红巾军农民起义,许多军将趁机割据,一盘散沙。
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目光短浅,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
但在古代人眼中,不一定是差评,至少,在宋末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军将造反。
这不就是一种历史性突破的成功吗?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或许没错,只是做得太过了。
再看明朝的军事制度,你就会震惊的发现,其中有不少政策,是从宋朝照搬过来的。
比如说,于谦提到的“调动将官”,明朝一直都有“南将北伐”,“北将南征”的传统。
以及,文官和宦官监军的现象,明朝也有。土木堡之变前,大同府由于镇守太监郭敬从中作梗,导致“师无纪律,全军覆败”。
再者,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加强中央军的做法,明朝设立了京师八大营,却忽略了边关守卫兵力。
于谦提到的三点政策,一直都存在,他只是建议再次加强。
宋朝被诟病的一系列军事政策,明朝同样存在,只是没有那么夸张。
明初的军事指挥权,在五军都督府的手里,而不是文官。
朱元璋充分吸取了宋朝败亡的教训,设立了爵位继承制,企图将国家荣誉与某个家族绑定在一起。
这时候,或许有人要喷,“明实亡于朱元璋”了。
真不是他的锅。
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爵位继承制度,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如果,父辈因罪被剥夺爵位,子孙通常无法继承,除非皇帝特赦。
到了朱棣,由于兵变夺位,为了巩固统治,允许一小部分因父辈犯错而被剥夺爵位的家族恢复爵位,以换取这批人的支持。
朱瞻基进一步放宽了爵位继承的限制,即使父辈犯错,子孙依旧可以无损继承,前提是,他们没有参与罪行。
好一个“六边形战士”!又埋雷了。
但凡少埋点雷,“土木堡之变”或许都不会发生,正是那批边关二代哥逃跑,把瓦剌放了进来。
杨洪等人刻意隐瞒军情,估计是打算自己背锅,好让孙子辈能够顺利继承爵位。
“陛下,陛下,陛下?”
于谦见朱祁钰许久没有说话,急不可耐的叫唤。
“你别急呀,难不成,你还想让朕,在大战之前,将那批罪将全部砍了吗?”
朱祁钰真是服了,于谦这个人确实有本事,就是性子急。
他没听到回应,就会一直上谏,催促你尽快达成。
一般的皇帝,还真受不了他这种性格。
“放心吧,若是京师守卫成功,朕就会立即提出军制改革。”
朱祁钰打算引进现代军事化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晋升、奖惩制度。
人家文官还需要通过“科举”,才有机会踏上仕途。
玛德,你们武勋只需要投个好胎,不出意外的话,就能继承爵位成为将领。
“武举”?形同虚设,整个大明朝就没有一个将军,是通过“武举”上来的。
哪怕你再怎么努力,永远都比不过这群二代哥。
正统十四年,十月九日。
瓦剌大军,一路顺风,穿越一个个边关空城,已经兵临顺天府境内。
朱祁钰之前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在边关没有布置兵力防守,同时提前安排百姓撤离。
这么做,让京师的防卫力量,增长到三十万人。
【瓦剌留学生,我在顺天府很想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