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听闻皇帝要御驾亲征,一群臣子吓坏了,连忙上谏。
“爷爷,万万不可呀!”
“是呀,御驾亲征岂是儿戏,万一”
“万岁爷三思,瓦剌羸弱,寻常将领可轻易取之。”
朱祁镇早就料到了这群人会阻止自己去建功立业,冷哼一声。
“太宗皇帝、宣宗皇帝犹可亲往,朕,何尝不得?”
此话不假。
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御驾亲征,讨伐鞑靼部,彼时他已50岁高龄。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讨伐瓦剌部,54岁。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征讨鞑靼部,62岁。
然后永乐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都去了,结果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64岁。
再看明宣宗朱瞻基,他唯一一次御驾亲征,是率军去乐安平定汉王之乱。
结果呢,朱高煦一看,官军声势浩大,未战先降。
至于《大明风华》里征讨瓦剌的剧情,让一群粉丝血脉喷张,可惜,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真实历史中——
“宣德五年夏四月戊寅,敕宣府总兵官都督佥事谭广等曰:‘瓦剌部落近虽安静,然夷狄之情,反复无常。尔等宜修城堡,谨烽堠,屯田积谷,以备不虞。”——《明宣宗实录》
可惜,在《明实录》中,关于瓦剌的记载,除了上述几句,其他都是每年朝贡的内容,也就改下使臣名字,颇有点上班打卡的意味。
由此可以看出,明军对北疆情报的薄弱。
只是一味的防守,甚至没想过出兵干涉,甚至每年还“赐钞币、文绮有差”,侧面扶持瓦剌。
再看朱祁镇,他如今表现得如此好大喜功,实则遗传了朱瞻基的性格。
“永乐十二年六月,上亲征瓦剌,皇太孙从行。至九龙口,敌骑突至,皇太孙几为所获。上急召诸将护之,赖将士力战,乃得免。”——《明太宗实录》
简单翻译一下,“好圣孙”朱瞻基贪功冒进,追敌到九龙口,遭了埋伏,还好将士们英勇奋战,才让他脱险。
虽然史料并未记载详情,但是根据当时的作战地图以及兵力布置,可以推断出来,确实是朱瞻基自己跑远了。
好险,要不是皇爷爷派来的诸位将士救驾,差点成为第一个被俘虏的大明皇室宗亲。
这“瓦剌留学生”的名号,估计要从自己儿子头上抢走咯。
没关系,父皇未竟之业,儿臣替你完成!
朱祁镇大手一挥,决绝之意,溢于言表。
“诸卿,勿要多言,朕意已决!”
“退朝!”
只留下一群臣子,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成国公朱勇叹了口气:“万岁爷年轻气盛,理解,理解。”
“但愿,只是一时兴起吧。”
不过这次,朱祁镇只是口嗨一下,并没有下定决心,真的要去御驾亲征。
夜里,他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是自己在塞外大杀四方的神勇场面。
躺在身边的宁仟,觉察到动静,便轻轻的抱住他,柔声道。
“陛下,何故辗转反侧?”
朱祁镇犹豫片刻后,说道:“爱妃,倘若朕去北疆御驾亲征,你待如何?”
“???”
宁仟愣了一下,实话实说,她觉得不如何。
打仗的事情就应该交给兵将去做,你一个皇帝上去凑热闹干嘛呀?
她眼珠子一转,很快就明白圣意。
当别人跟你说自己难以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内心都是倾向于冒险行为的。
因为他们本身就看到了风险和收益,不愿意安于现状,才会犹豫不决。
正确做法是,先帮助分析利弊,然后评估风险,最后酌情说服。
“陛下,这个问题,可是为难妾了。”
“关于军政之事,妾甚不了解,无法给出绝佳意见。”
“不过,若是陛下想做之事,妾都会无条件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