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38章 逆天军制,积重难返【2 / 2】

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时此刻,负责镇守平凉府的藩王,是韩恭王朱冲爩之子,乐平僖安王朱范场。

朱范场得知消息,他嗤笑一声,他双手一摊,无奈耸肩。

“你告知孤此事,意欲何为?”

“孤无兵可用,一个潇洒闲王罢了,你去找樊将军吧。”

挺搞笑的,朱范场堂堂“镇国将军”,手里却无半点兵力。

守个几把?

“朱瞻基,我谢谢你全家。”

当年明宣宗被汉王朱高煦吓得,平乱后立即削藩,彻底收回天下藩王的“三卫”,真的是一根毛都不剩。

负责通报的大明兵卫,于是又跑到将军府。

樊彦仔细一打听,坏事,平凉府这一万兵马,如何与瓦剌五六万对抗?(名字虚构)

如果赢了还好,能成名立腕,万一输了呢?岂不是千古罪人?

他选择了一条绝不会犯错的道路,就是撰写奏章,禀名万岁,让爷爷来定夺吧。

樊彦之所以会摆烂,完全是因为大明的“军功世袭制”。

明朝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遵循“寓兵于农”的指导方针,在全国实行卫所制。

看起来似乎没啥毛病,问题在于,卫所里的军官和普通军士,都是世袭制的。

你爸爸是将军,那你也是将军,你的兄弟、儿子、孙子你全家都是将军。

只要父辈不是谋反叛逆,哪怕杀人放火,无论受过怎样的处罚,调离、降职,甚至被处死!

那只是父辈犯的错误,与我何干?

父亲一死,我照样能顺理成章的继承他的官位。

这个制度太过逆天,让明朝将领渐渐地失去了血性,整日得过且过。

如此看来,在瓦剌入侵的时候,杨俊弃城跑路,也不足为奇了。

老规矩,“明实亡于朱元璋”!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宣布废除“严惩贪官污吏”的刑罚后,不仅文官在贪,武官也不甘示弱。

那么问题来了,武官能贪什么?

宣德九年,兵部右侍郎王骥曾经向朱瞻基指出军中存在问题。

“中外都司卫所官,惟知肥己,征差则卖富差贫,征办则以一科十,或私役买卖,或以科需扣其月粮,或指操备减其布絮”

王骥说的很全面,精准指出武官如何贪赃枉法的各种办法。

首先,“征差则卖富差贫”,即有钱的军士通过钱财贿赂军官,可以不去行兵打仗,而没钱的军士只能恪尽职守,甚至还要帮那群有钱人的活干完。

其次,武官在军备上牟取暴利,正统元年,大同府镇守文官报告,边防军士缺衣少甲足足四万余套;

兵部汇报,京军三大营战马数量不符,缺失两万多匹;

工部的东西厂仓库中,清查后发现,不符合工艺标准的军需用品,居然有十三四万件?

然后,“私役买卖”,军官会派遣军士去帮他们做买卖、经商、种田,经常强权侵占农田,军屯制名存实亡。

这还算是轻的了,甚至有军官竟敢盗卖军用仓粮和军武?

正统三年,西宁卫掌卫指挥佥事穆肃与镇抚李恒,私自将八千余石军俸粮盗卖;

正统四年,万全右卫指挥使王祥、怀安卫指挥使楚祯,盗卖两万余石军俸粮。

这些只是东窗事发的劣迹,不过冰山一角。

最后,克扣普通军士的月粮,已经属于基本操作。

正统元年,山西境内的官军就因为有27个月未发军粮,差点发生暴乱,揭竿而起。

王骥言辞犀利的指出一系列问题,说明明军内部早已积重难返、宿弊难清。

而我们的六边形战士明宣宗朱瞻基呢?

他装作没听见,反正一点处理措施都没有。

就这样,武官们渐渐胆大妄为,来到正统年间,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渐渐败露。

真别整天说什么,大明亡于文官集团。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群武将军官,诗人握持?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朝廷发再多的军饷也没用,全特么被这群畜生给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