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问题可把朱祁镇问住了,他拧眉沉思,无奈摇头。
“圣祖母,你有所不知,其中涉及到杨首辅。”
杨士奇在朝中耕耘多年,他的拥趸非常之多,要想动他,就凭朱祁镇现在的实力,太难。
明初皇权相对较大,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再建立锦衣卫,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
后来,朱棣建立东厂,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其实仁宣两个皇帝的话语权也还算可以,从朱祁镇开始,是一个转折点。
宣德十年(1435年),时日不多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乾清宫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祁镇。
那时候的朱祁镇,年仅九岁,甚至连书都没读过,还是在正统元年三月,才通过经筵学习经史。
也许是朱瞻基觉得自己会长命百岁吧,所以对太子的教育疏忽。
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张太皇太后)、(孙)皇后,然后施行。”
正统二年(1437年),张太皇太后召集“三杨”、张辅、胡濙托孤五大臣来宫廷议事。
“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张太皇太后要求年幼的朱祁镇听老臣之言,一切事务须得到五人点头后方可施行。
虽然有张太皇太后在背后出力,但是她摄政而不干政,就给了文官极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有损害到他们利益的决策,只要有一人不点头赞成,朱祁镇就无法施行。
随着年龄增长,朱祁镇渴望摆脱束缚的想法,日益旺盛。
如今挡在他面前的,有数座大山。
五大托孤老臣,只有杨荣先行离世,其他四人还活得好好的。
尽管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朝廷各级机构运行有章有法,且全国各地的秩序比较稳定。
可是朱祁镇自认为,朕堂堂一国之君,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他感觉自己行了。
张太皇太后见孙儿在沉思,她并没有打扰。
直到朱祁镇眼神渐渐清明,她才开口问道。
“想好了吗?”
没想到,孙儿却摇摇头,表示不知。
“镇儿,我希望你记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你与祁钰毕竟是兄弟,日后要相互扶持。”
“而臣终究是臣,且廉颇老矣,不能饭矣。”
“我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张太皇太后虽然没有临朝听政,但是对朝堂之事,还是略有耳闻。
在她看来,有些人的手伸得太长,早已逾越,确实应该敲打敲打。
况且,本次受害之人是皇室宗亲,君臣有别,皇室不可辱,这是铁律。
朱祁镇认真的点点头:“臣明白了,圣祖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