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93章 南徙【1 / 4】

一贱下天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于辽东都司境内置广宁右屯卫,初设十三军堡,夯土为墙,垒石为垛,以固边圉。

其中临河而建的一堡紧扼大凌河渡口,戍卒依河筑墙里许,定名大凌堡,自此成为辽西走廊东段的重要烽燧。

宣德三年(1428年),大明置中左千户所,驻地为大凌堡。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陷广宁,包括中左千户所在内十余堡寨相继陷落,大凌堡的断壁残垣在烈火中噼啪作响,河风卷着厮杀声远逝,只留下满目疮痍。

崇祯四年(1631年),蓟辽总督孙承宗下令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原中左千户所废墟上重建大凌城,由此引发了改变辽东战局的大凌河之战。

经过近一年的苦战,明军先后损失数万精锐,祖大寿以城降,除他之外,还有超过七十余将领被俘,其中不乏游击、参将、副将之类的高级将领。

而且,皇太极在此战中一改过去攻坚战的打法,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以大量歼灭明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这是清虏战略战术上的重大改变。

这一战术非常有效,在日后的一系列对明作战中,清虏屡次使用此战术,皆获得巨大胜利。

从去年五月展开的松锦大战,其实也是清虏沿用这种围点打援的固有战术,试图通过围困锦州城,迫使明军分路来救,从而一口一口地将来援明军吃掉,以此最大程度削弱明军辽东军团的军事力量。

却不想,皇太极碰到了一个最为难缠的对手——洪承畴。

锦州被围,明军确实来救了。

但主帅洪承畴却是将十余万大军裹成一大坨杀了过来,军阵如铁桶般坚实,差点就撑破了清虏所布置的“口袋”。

若非皇太极决策果断,态度坚定,将清虏的全部家当一起压了上去,说不定想要进行围点打援的数万清虏兵力反被明军内外夹击,碾成一堆齑粉。

随即,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大军便在松锦一线展开了长期的对峙相持。

营寨连绵数十里,炊烟与硝烟交织在天空,战鼓与号角声此起彼伏,仿佛两只巨兽在无声地较量,等待着对方露出破绽。

然而,就在双方都在咬牙苦撑之际,清虏后方却起了火,打破局势的平衡。

一支新华军队在八天前猝然袭击了辽阳城,如同一把尖刀刺入清虏的腹地。

他们的火炮轰鸣震碎了辽阳的城墙,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城中,并在极短时间里将其攻陷,兵锋直指盛京。

一时间,清军大营立时陷入躁动而惶然之中,八旗各部将领纷纷涌入皇太极的大帐,建言皇太极,立即撤兵北返,以保后方安全。

尽管在获悉辽阳被袭,盛京危急后,皇太极也感到万分震惊,但却并未失了方寸。

就在八旗各部将领群情汹汹,鼓噪着全军撤兵,以保盛京的妇孺家小的时候,皇太极却凭借着多年来所建立的积威,第一时间便压下了所有人激进而躁动的情绪。

他先是严厉斥责了诸将未能及时约束部伍,任由“谣言”散播,以至于动摇军心士气,造成目前整个大营人心浮动,恐再难与明军对峙相持。

随即,他便开始做出撤兵部署,安排八旗各部分段回兵路线,以及彼此交替掩护的任务分派,条理清晰,一丝不乱。

就在诸将准备俯首听命安心北返时,但随着皇太极一条条命令的下达,以及对八旗各部的军力调配,许多人立时又被搞懵了。

因为,汗王的安排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撤兵,让大家一窝蜂地跑回盛京,去阻止那支新华军掏了我大清的老窝。

诱敌深入!

分进合击!

在撤兵的过程中,施上一招“拖刀计”,在诱得明军衔尾追击时,巧妙设伏,一鼓聚歼赶来的明军精锐骑兵。

当皇太极将整个计划合盘道出后,立时震得所有八旗将领目瞪口呆,帐内鸦雀无声,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