眀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方进端来了糕点,李贞沏了茶,吴晖却动都没动。
他安安静静的坐在对面,盯着林思成,眼神复杂莫名:震撼、惊愕、不可思议,不敢置信……
一个星期,吴晖没日没夜,废寑忘食,人都瘦了一圈,才把林思成的研究报告中的成果验证了一小半。
即溶剂基础配比,无机盐协同。剩下的三大类,他看都没顾上看。
这还是拿着标准答案反向验证,如果是从头开始研究,需要多久?
从八十年代末到2000年,文研院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用时十一年。
之后,借用文研院的数模和核心资料,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国博用时五年。
同时期,北大文博系另辟蹊径,研究复配体系,用时三年,将BTA的缓蚀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这还是BTA考古应用研究领域最权威、最顶尖的三家,第二档、第三档,乃至不具名的高校团体和研究机构多到数不清。
耗时八九一十年没任何成果,尽跟到别人屁股后面吃灰的一大堆。
而林思成用时多久?
一年!
效率又是多少?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沉默了好久,吴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林思成,你知不知道,材料学研究有多难?”
林思成没吱声。
要说难,确实难。
一是涉及领域太广: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工程、量子力学、凝固体物理、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以及材料热力学、材料制备工艺等等等等。
二是足够抽象。就说一点:材料性需结合宏观数据、细观结构、微观原、分子层面……就这一行字,分开都认识,合一块,是不是就感觉:这讲的是什么寄吧玩意?
看不懂就对了,从大四拉几个材料专业的毕业生过来,搞不懂的一大把。
所以,凡是涉及材料学的研究团队,光是研究员就得配十几个,但凡少一个,你这试验就搞不下去。
这还只是基础的团队配置,涉及到具体研究和实践,难度系数是几何倍数的几何倍数。
一是材料设计空间巨大,选择构建单元及其排列方式有无数组合可能,你得一样一样的试,一样一样的排除。
就像林思成报告中的无机盐协同:BTA+钼酸盐/钨酸盐/磷配盐/硅酸盐。
乍一看,复配体系才四种,感觉好简单?
但具体到分类品种,四种盐类的单体总数是一千一百多。如果扩大到适用于缓蚀剂的无机盐,基础单位是“万”!
而且并不是你把单体选对,实验就能做成功:还需要精准的核心配比、更需添加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种类、数量与顺序,及实验环境参数:PH范围、温度、湿度等等等等,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好几位的程度。
不管是哪一种,但凡错一个百分点,准备了十多二十天,乃至一两个月的实验当场就能报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