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233章 窑址就在这下面【2 / 5】

眀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料中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商教授,至少我敢肯定:老窑头不但烧过缸,还烧过黑瓷!”

林思成回了一句,打开标本箱,几个人探着脖子瞅了一眼:里面全是残器,不是黑瓷,就是酱瓷,说明瓷土铁含量极高。

胎质很粗,颜色很深,明显能看到硫化铁颗粒和煤渣。关键的是,竟然还有瓷缸的碎片?

“这些都是从河津本地收集的,瓷缸产于六七十年代,黑瓷则产于清末民初,但胎土成份一致,基本可以断定,出自同一产区。”

“之后,资料组查询县志和工业档案,建国后河津县的缸厂建过不少,但唯有老窑头的胎土和标本一致。凭这一点,至少可以断定在清末民国初期,这里烧过黑瓷……”

田杰又看了看地图:“你刚才说的往周边试勘,周边指哪?”

“龙门山往南,固镇一带!”

林思成点了一下老窑头,又指了指中间用红框圈出来的位置:

“老窑头全是山,但再往南,到固镇一带却是平原。矿虽然也有,但没那么密集。唯有一点:古代的固镇范围极大,包含上固、下固、东固、西固……即现在的樊村镇、僧楼镇两个镇的北半部分。

东西二十多公里,南北差不多十五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勘测,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必须先找到一个锚点,然后根据线索,缩小勘探范围……”

“什么线索?”

“水!”林思成指着中间的那条黄线,“这是G209国道,国道一侧有条河,叫遮马峪。发源自乡宁县中部,蜿蜒往南,流经西坡、老窑头、上固、中固。进入樊村镇后,往西汇入黄河……”

“而古代西坡镇的瓷窑、陶窑、紫砂窑之所以那么集中,一是因为西坡与固镇一带极为丰富的瓷土和陶土资源,其次,就是因为这条河……”

众人恍然大悟,不停的点头:按照林思成的推测,所谓的锚点就是老窑头,然后顺着遮马峪河往南勘测。

如此一来,基本可以将窑址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大致就是地图上标有樊村镇、僧楼镇以北的那一片。

当然,前提是老窑头确实有瓷窑。

王齐志半开玩笑:“最好有,不然能被本地人笑掉大牙!”

顿然,车里哄笑起来。

按照刘馆长等的人理解:考古勘测,不听田野所和考古队的建议,却听一个搞瓷器修复的瞎指挥,这不是胡闹吗?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搞瓷器修复的小伙懂得有点多。

林思成倒无所谓:笑就笑吧,宋窑金窑不好说,但清窑肯定有。既便不在老窑头村,也肯定在附近,大致跳不过这一片。

烧瓷除了有土,还必然得有水,就照着遮马峪河,照着古代存在过的河道遗址,迟早都能找到……

差不多开了一个小时,车队到了老窑头村。

山极多,一望无际,看不到头。

台塬就如石梯,逐级而上。山顶之上,稀稀落落的座落着几座民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