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退而结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听到三人对话,程佑安情不自禁翻了个白眼:
“是是是,你们都给书院争光,就我眼看要落到同进士,给咱们书院丢脸!”
卫辞知道程佑安自从会试榜单出来后就一直心气不顺。
他恨不能没参加此次会试,好三年后再来一次。
因此他也不跟程佑安一般见识,只低声安抚道:
“放心吧,你不会落到同进士的,老师说了,圣上偏爱年轻学子。”
程佑安成绩一出来卫辞就请教过文源清他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才能保证必在二甲之内。
文源清却告诉他,圣上不喜年龄太大的新科进士。
同进士多是年老体衰貌丑之人,程佑安若无意外不会的掉入同进士的。
除非他父亲程有为投靠温党一事皇上已经尽数获知,并相当不满意。
才会故意把程佑安打到同进士,敲山震虎。
但程有为不喜大儿子的事满京皆知,就算皇上把程佑安打入同进士,程有为也不会被震到。
所以皇上应该不会让程佑安落到同进士。
众人在宫门口寒暄了一会儿,很快学子就到齐了,时间也到了。
众人在宫人的带领下列队踏入宫中。
点名、散卷、赞拜等一系列仪式过后,卫辞终于能开始自己的最后一次考试。
殿试在太和殿举行,皇上高居上座,离的远,加之他们不能直视天颜的规矩,让卫辞跪都跪完了,但还是不知皇上长啥样。
他埋头看试卷,今天的考题只有一道,长长一大段文言文。
翻译成白话文就一句话,怎么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卫辞看得有些头疼,倒不是说这个题有多难多罕见。
恰恰相反,这题写过的人太多了,哪个臣子没写过强国之策呢?
难的是如何能写的出彩,能写的叫人拍案叫绝。
卫辞开始磨墨,顺便头脑风暴。
想要强国,那就要发展经济,有钱了,人民能吃饱了,日子好过了,国家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富强起来。
至于如何能让百姓吃饱,让日子好过,让国家有钱,那方法就多式多样了。
比如可以搞税制改革,历史上的一条鞭,摊丁入亩都曾给底层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卫辞今天能往这考卷上写吗?除非他不想活了。
历史上推出一条鞭法的是张居正,他推出这项改革时,已经是大明最大的权臣,官至内阁首辅。
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才把这项改革推行下去,就这还不耽误死后遭到明神宗的清算。
至于摊丁入亩那是人家雍正皇帝亲自下令推行的。
总之以卫辞现在的等级,还不配提改革二字,除非他活腻歪了。
税制改革不行,那还可以提高商人的地位。
商人地位高了,从商的人就多了,商人交税多,国家财库自然而然就充盈了。
但古代的政策重农抑商,被朝堂上那些古板的大臣听到提高商人地位的话,他们非跳起来打人不可,卫辞现在还不能惹众怒。
商人地位不能提高,那就只能发展科技。
为什么现代有14亿人口国家都能养活,还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
而古代人口远低于现代,还是四海无闲田,农夫仍饿死。
说到底不就是大力发展科技的结果吗?
同样的地,古人种一亩地能产二百斤粮食就不错了,现代人种却能产一千斤。
且各种工具的出现还大大减轻了农民干活的强度。
所以想要国家富强,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
当然了发展科技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不是说发展就能发展的。
所以卫辞先从发现农具,提高农作物生产力入手。
一一列举农具的变化对农民的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
并提到果树通过嫁接技术增加产量,举一反三,稻谷是否也能通过嫁接技术实现增产。
如果农民有了更好用的农具,有了产量更高的种子,那么种出的粮食就会大大增加。
粮食多了养活的人也就多了,农民交的税也就多了,国家财库也就充盈了。
国家有了钱就能做更多利民的事,那国家又何愁不富强呢?
卫辞将这个想法整理整理,写成策论。
这篇策论并未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还有切实可行的方向。
若有一天真的有人按照他提的方法搞出了类似于杂交水稻这种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