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大胖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没过几日,消息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迅速传遍了大周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京都,还是偏远的乡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们都在议论着朝堂上那场关于科举的争论。
“陛下和太子殿下明明是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着想,想要推行科举,让我们也有机会为国效力,可那些官员却一再阻拦,真是可恶!”一名年轻的学子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啊,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的死活!”另一名学子附和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愤慨。
“听说那些反对的官员,大多都是世家出身,他们怕我们这些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动摇他们的地位!”一名年长的读书人叹息道,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随着消息的传播,天下读书人对那些反对科举的官员们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甚至有人开始公开指责这些官员,称他们是“天下读书人的罪人”。
“李刚、何谦这些人,简直是误国误民!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阻挠科举的推行,真是可恨!”一名读书人在茶馆中高声说道,引得周围众人纷纷附和。
“没错,这些人根本不配为官!他们的家族也应当受到牵连!”另一名读书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很快,这种不满情绪不仅针对那些反对科举的官员,甚至波及到了他们的家族,许多读书人开始公开抵制这些世家,拒绝与他们有任何往来。
“李家、何家这些世家,平日里高高在上,如今却阻挠科举,真是可恨!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绝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一名读书人在街头高声呼吁,引得众人纷纷响应。
“对!我们绝不能让这些世家继续垄断朝政!科举之事,势在必行!”另一名读书人激动地说道。
随着不满情绪的蔓延,那些反对科举的官员们及其家族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的府邸门前,常常聚集着一群愤怒的读书人,高喊着“反对科举者,天下共诛之”的口号。
京都。
每天都有一群读书人愤怒地高喊着:“李刚,你阻挠科举,误国误民,不配为官!”
京兆府对于此事也是充耳不闻,好像无事发生一般,只要这些读书人没有其他的过激行为,一概不予理会。
李刚站在府邸内,脸色铁青,心中既愤怒又无奈,难怪陛下在朝堂上退步的那么容易,只是简单的争论几句,居然就答应了搁置科举之事,原来是在这里等着他们,朝堂上的事情才过了几天,怎么可能会这么快就传遍整个大周,用脚想都知道,肯定是那位陛下的手笔。
陛下想用天下读书人的嘴来堵住他们反对的声音,让他们不得不同意科举之事,而四大世家那边一片风平浪静,受罪的反而是这些零零散散的小世家。
“父亲,我们该怎么办?”李刚的儿子焦急地问道,眼中满是担忧,但凡是和李刚有关的人,出门就要面对一群读书人的口诛笔伐。
李刚沉默片刻,最终叹了口气:“事已至此,只能静观其变了,陛下既然已经将消息放了出来,显然是铁了心要推行科举,若是再反对,恐怕会引来更大的祸端,罢了,罢了。”
与此同时,何谦的府邸也遭到了读书人的围攻,何谦站在窗前,望着门外愤怒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悔恨。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跟着李刚那个老匹夫下场。”何谦愤怒的说了一句,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随着反对科举的官员们及其家族陷入困境,朝堂上的风向也开始悄然变化,那些原本反对科举的官员们,纷纷开始转变态度,表示支持科举的推行。
几日后的朝会。
“陛下,臣等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科举之事确实有利于我大周的未来,臣等愿意全力支持太子殿下,推行科举。”李刚在朝堂上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
之前反对的官员们也开始随声附和,同意了太子的科举之事。
周皇坐在龙椅上,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李爱卿能有此觉悟,朕心甚慰。既然如此,科举之事便按太子所奏,从明年开春之后开始实行,具体的事宜由各部尚书详细商议,三日后弄个详细的章程交给内阁。”
“陛下圣明!”殿内众臣齐声应道。
朝会结束后,周皇回到御书房,坐在龙案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太子,朕能为你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未来的大周就看你了。”周皇低声喃喃,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半个月后,一道朝廷开科举的旨意自京都传遍整个大周,无论世家子弟,或者贩夫走卒和平民百姓,只要是读书人,从此都将多了一条科举的出路,大周所有的读书人们都在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那些学子无不感念周皇和太子的恩德。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英明!科举之事终于得以推行,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一名年轻的学子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
“是啊,陛下和太子殿下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不惜与世家对抗,真是英明之主!”另一名学子附和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崇敬。
“听说科举之事将从明年开春之后开始实行,我们一定要好好准备,争取一举中第,为国效力!”一名年长的读书人兴奋地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这样的场面在京都许多地方上演着,随着消息的传播,天下读书人的兴奋情绪愈发高涨,大周各地茶馆、酒楼、书院,甚至是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读书人们热烈的讨论声。
很快,这种兴奋情绪不仅限于读书人,甚至波及到了普通百姓,许多百姓也开始为自家的孩子准备书籍,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与此同时,远在厦州的太子周辰也收到了朝廷的旨意,他站在行宫的书房中,手中握着一封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如今整个大周的读书人都在感念他这位太子殿下的恩德,说他圣明,未来必成千古明君,太子从小到大何曾享受过这等荣光,这不是臣子对太子的马屁,而是大周百姓和读书人发自内心的对身为太子的认可。
这几日出门,无论是百姓还是那些读书人,看他这位太子的眼神,不再是畏惧,而是充满了认同和期盼,这种感觉是太子在宫里从未体会到的,从这些朴素的眼神中,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
就在科举之事宣告整个大周的时候,一间名叫“新华书坊”的店铺悄然在大周各州之地悄然开启,里面的藏书很多,每天都有新的书籍送来,关键是这里的书籍和笔墨纸砚,比起世家那些商铺,便宜了不少,让很多百姓之家都买得起。